019年9月29日訊 /生物谷BIOON /--健康飲食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完美含量是多少?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分析了來自世界18個國家的13.5萬多人的飲食日記,以找出答案。研究結果支持了那句古老的格言:適量的攝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對你的心臟有好處,可以延年益壽。研究參與者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占每日熱量的46%到77%不等。這一比例越高,死亡、心臟病發(fā)作和中風的風險就越大。然而,低碳水化合物并沒有帶來好處--只要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上,而不是白面包和其他精制谷物、白米飯和高糖食物上,每天攝入50%的卡路里似乎就剛剛好。圖片來源:https://cn.bing.com更多的驚喜來自脂肪的攝入。首先,每天從脂肪中攝取35%卡路里的人實際上比那些將脂肪含量限制在10%的人死亡的風險更低。也許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必要將飽和脂肪控制在總熱量的10%以下,事實上,低于7%甚至是有害的。一個關鍵的建議是如何替換多余的碳水化合物。最大的好處是多不飽和脂肪的食物,如核桃,葵花籽和亞麻籽,和脂肪含量高的魚。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發(fā)現是基于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研究人員不能直接將因果聯(lián)系起來。您將希望將它們個性化到您獨特的健康檔案中。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和你的醫(yī)生談談如何最好地解釋結果。(生物谷Bioon.com)
發(fā)布時間:
2019
-
09
-
12
來源:
2016年《消失的微生物》一書問世,腸道微生態(tài)研究走入大眾視野,目前全球范圍內針對微生物與肥胖、哮喘、過敏、糖尿病、腫瘤、精神類疾病的研究正逐步開展。一、腸道微生物概況人體是由自身細胞及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細胞所共同組成的復雜共生生命體。目前研究認為人體腸道內聚集的微生物數目可達1012~1014個,是人體自身細胞數目的10倍,微生物包含的基因數目超過987萬個,人類自身基因數只有2萬個左右,是人體自身基因數目的幾百倍,這些后天獲得的共生菌群及其所攜帶的遺傳及分子信息即可稱為微生物組。(一)人體腸道微生物是如何建立的?有研究表明,人體在出生成長過程中,主要在兩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實現對腸道菌群的塑造。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在分娩過程,嬰兒會從母親產道獲得健康的腸道菌群,剖腹產和孕期抗生素則會改變正常嬰兒菌群的建立。另一個環(huán)節(jié)則是出生后的哺乳及斷奶后的膳食干預。在女性乳腺中存在著乳酸菌等系列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在哺乳過程中進入并定植于嬰兒腸道。隨著哺乳期的結束,日趨豐富的膳食外源營養(yǎng)物質則長期調節(jié)著人體腸道微生物中的的變化。(二)腸道微生物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腸道菌群與人體互利共生,依靠人體沒有消化的食物殘渣和腸道分泌的黏液和脫落的死細胞作為營養(yǎng)來維持很高的種群水平。活躍生長的腸道菌群會產生大量的活性物質,同時包括短鏈脂肪酸、維生素和抗氧化等有益健康的產物,以及神經毒素、致癌物質和免疫毒素...
發(fā)布時間:
2019
-
09
-
05
來源:
最近,《自然》雜志報道了不少關于癌癥的研究。上周,學術經緯團隊分享了一則癌癥研究的重要突破——通過熒光標記,科學家們能夠看清癌細胞如何“腐蝕”周邊的健康細胞,發(fā)生轉移。今天,我們又讀到了一篇關于癌癥轉移的最新論文,它深刻揭示了癌癥轉移的復雜性,并提醒我們,在攻克癌癥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先來聊聊癌癥。我們知道,癌癥的發(fā)展就好像是一個熊孩子長大一樣,會分成不同的階段。在早期,癌細胞會瘋狂生長,侵入和傳播(invasion and dissemination)到組織內,在身體里形成腫瘤。到了晚期,癌細胞則會發(fā)生轉移(metastasis),跑到身體的其他器官里落地生根,形成新的病灶?,F在的醫(yī)學知識告訴我們,一旦癌癥發(fā)生了轉移,患者的生命就岌岌可危。可是,癌細胞在一個地方長得好好的,它為啥會發(fā)生轉移呢?過去的很多科學家相信,這與一種叫做E-cadherin(E-鈣粘蛋白)的蛋白質有關。從功能上看,它負責把不同的細胞“粘”在一起。如果癌細胞能夠減少這種鈣粘蛋白的表達,就會變得更有“活動性”,也更容易發(fā)生轉移。不過,科學家們也觀察到了一些例外——在一種叫做“乳腺導管癌”的癌癥中,發(fā)生轉移的癌細胞,里頭的E-鈣粘蛋白含量可不少。這是為啥呢?有科學家解釋說,這是因為癌細胞慢慢地又把自己“粘”回到了一起。這聽起來是個合理的解釋,但沒有讓所有人感到信服。為了尋找其他原因,來自美國知名的約...
發(fā)布時間:
2019
-
08
-
30
來源:
2019年8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2019年6月,歐洲大部分地區(qū)遭遇了早期熱浪,法國的氣溫達到了創(chuàng)紀錄的46攝氏度(115華氏度)。熱浪的特點是在幾天幾夜持續(xù)高溫。它們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重要的影響--我們感到過熱和疲勞。當熱浪來襲時,許多政府會啟動一項'熱行動計劃',建議受影響的人多喝水,避免劇烈運動,保持涼爽。如果不這樣做,就有中暑的風險,而中暑有可能危及生命。但是,人體究竟是如何應對如此極端的溫度的呢?為什么高溫如此危險呢?哪些器官受到影響,什么時候情況會變得更糟?圖片來源:http://cn.bing.com保持涼爽人體的核心溫度通常在36到38攝氏度之間波動(97到99華氏度)。在這個溫度范圍內,生化反應可以正常進行,這對細胞和器官的正常功能至關重要。人類的身體也能很好地應對各種可能威脅其核心溫度的環(huán)境條件。當核心溫度偏離正常范圍時,身體就會啟動生理反應,使溫度恢復正常。這種溫度調節(jié)反應相當于你家的恒溫器;一旦內部溫度偏離理想溫度,加熱或冷卻系統(tǒng)就會被激活,回到理想溫度。在人體中,這個恒溫器位于我們大腦的底部,一個叫做下丘腦的區(qū)域。位于我們皮膚、肌肉和其他器官的溫度傳感器提供的信息被分析,必要時,啟動生理反應。對溫度升高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反應是通過我們身體的皮膚和四肢,如手和腳散熱。我們開始產生汗液,汗液會在皮膚上蒸發(fā),在這個過程中散熱。這...
發(fā)布時間:
2019
-
08
-
23
來源:
今日,美國FDA批準羅氏(Roche)公司開發(fā)的NTRK,ROS1和ALK抑制劑Rozlytrek(entrectinib)上市,治療攜帶NTRK基因融合的實體瘤患者,以及攜帶ROS1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這也是美國FDA批準的第三款“不限癌種”的抗癌療法。自從去年Loxo Oncology/拜耳(Bayer)公司聯(lián)合開發(fā)的TRK抑制劑Vitrakvi(larotrectinib)獲批以來?!安幌薨┓N”抗癌療法得到了廣大業(yè)界人士和患者的關注。還有哪些“不限癌種“療法即將問世?“不限癌種“的抗癌療法發(fā)展的前景如何?今天的這篇文章里,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將結合公開資料,與讀者分享這些問題的答案?!安幌薨┓N“療法的理論基礎和面對的挑戰(zhàn)我們知道,基因突變是驅動正常細胞癌變的關鍵。近年來高通量測序技術的進步,讓我們獲得了許多對癌癥背后的分子生物學機理的洞見?;谶@些洞見,我們對癌癥的分類不再局限于癌癥起源的組織,而是基于腫瘤細胞攜帶的特定基因變異。這一基于分子生物學生物標志物的分類方法加快了靶向療法的開發(fā),而“不限癌種“的抗癌療法可以說是靶向療法中比較特別的一個分支。這些靶向療法的靶點在起源于不同組織的多種癌癥中存在,而且”不限癌種“療法能夠在多種癌癥類型中表現出卓越的療效。例如去年獲批的Vitrakvi在攜帶NTRK基因融合的患者中能夠達到81%的總緩解率。而剛剛獲得FDA批準的Rozl...
發(fā)布時間:
2019
-
08
-
09
來源:
第二看臺老年性黃斑變性(AMD)、視網膜色素變性(RP)等視網膜變性疾病是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兇險致盲性眼病,也是公認的 “視力殺手”。由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院長唐仕波教授、愛爾眼科研究所副所長陳建蘇教授帶領團隊,利用誘導多能干細胞(iPS)條件培養(yǎng)基和飛秒角膜透鏡,聯(lián)合構建高活性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RPE)的研究,不但有利于對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生理特性、藥物篩選等研究,還有利于構建組織工程視網膜層及其移植。這將幫助科學家開發(fā)出應用組織工程 RPE 細胞片治療視網膜變性疾病和光感受器病變的新方法。培養(yǎng)高活性的視網膜細胞與年齡相關的老年性黃斑變性是發(fā)達國家 50 歲以上人群視力損害和致盲的首要病因,多達 90% 的病人無法治愈。數據顯示,發(fā)達國家年齡 50 歲以上黃斑變性的發(fā)病率達 11%,目前我國的發(fā)病率接近發(fā)達國家,患病人數超過 3000 萬人,并以每年 30 萬人次的速度增加,成為我國現階段 50 歲以上年齡群體發(fā)病率最高的三大眼科疾病之一,而且女性呈現出比男性更高的危險性。研究發(fā)現,未來最有希望治療老年性黃斑變性的方式是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療法、視網膜黃斑部分的移植。那么,要采用 RPE 療法,就需要先培養(yǎng)健康的視網膜細胞。陳建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取出死亡時間在 3 小時內捐獻者的帶有部分脈絡膜的視網膜組織,在解剖顯微鏡下可將帶有部分脈絡膜的 RPE 層從捐贈組織中分離出來,...
發(fā)布時間:
2019
-
08
-
01
來源: